2011-02-11 13:00:11
来源:
战场环境信息化
1月底,渤海滩头某演习场。“正东方向‘敌’武装直升机一架,向你阵地袭来!”“启动‘天雷’系统,实施电磁干扰!”随着指令的下达,一张张携带特制撞击雷的空中拦击网、一只只巨型特制空飘气球迅即筑起一道道空中屏障;电磁干扰分队迅速展开目标搜索和电磁干扰。5分钟后,“敌”机撞上“天雷”。实施这系列动作的不是哪支信息化的现役劲旅,而是参加河北省保定军分区冬训的人武专武干部和民兵预备役人员。
“硝烟”散尽,军分区司令员江永亮告诉记者,冬季野营适应性训练,不仅要适应冬季气候,更要体现信息化条件。为此,他们在演练中启用了一体化联合电子战模拟系统,该系统能够帮助各专业分队同时对敌我双方雷达、通信、干扰系统参数进行描述,达到“复制”联合作战条件下复杂电磁环境的目的。
利用仿真技术、虚拟技术和计算机模拟系统,开展复杂电磁环境技战术模拟训练,是该军分区多年来探索研究的主要方向。军分区党委认为:未来战场环境是全电磁的作战空间,提升民兵作战及支前保障能力不可脱离这一背景。为此,他们借助国防潜力调查对辖区内电磁辐射资源的数质量、分布状况、活动规律、频谱范围进行摸底,建立了电磁环境数据库;与南京某研究所、河北大学建立协作关系,先后研制开发出一批电子干扰设备,建成了电磁模拟训练基地。同时,成立军地科研小组,革新装备和器材,设置多种近似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力争把民兵训演练环境设“真”,把态势设“活”。
组训方式实案化
隆冬时节,保定军分区野外拉练官兵抵达太行山东麓某地域时,突遭“敌”炮火打击,通信设施等也受到强电磁干扰,与上级及兄弟单位失去联系。指挥部立即启用野战通信指挥车,快速设置佯动电台,对“敌”实施牵制,同时调整行军路线和作战方案,指挥部队交替掩护,向集结地域快速推进……此次冬训,该军分区先后完成了反空袭、电磁攻防、遭遇战等20个演练课目。
为实现战时能打赢、平时能应急的目标,该军分区结合严寒条件对装备器材的影响及战时通信可能遭到的破坏程度,组织带战术背景集结机动演练,检验部队机动和战时指挥通联能力;利用民兵电子分队加强干扰,组织强电磁环境下战术分队对抗演练,检验部队在冬季复杂环境下的抗扰保通能力。训练中,他们还着眼形势任务和难点弱项设立研究课题,围绕伪装隐蔽、应急动员等多个难题进行探索,有效推进民兵专业分队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的提升。
后装保障多元化
深山盲区,通信指挥网中断、对讲机失去信号,机动指挥信息系统及卫星电话大显身手;独自执行任务,难以辨别具体的行军路线,GPS定位系统发挥向导功能……冬训中,这一个个新鲜的镜头,源于该军分区着眼复杂电磁环境对后装保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多元化保障模式带来的新变化。
坚持自我保障为主。军分区着重对训练、指挥通信、抢修器材等进行革新挖潜,与此同时,将经费保障向战斗力倾斜,购置完善野营装备器材,从野战帐篷、背囊、照明灯等生活装备,到通信指挥车、单兵图传背负设备、卫星电话、GPS导航定位仪等作战装备一应俱全,提高了电磁环境和严寒条件下自我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化保障措施。他们联合有关部门出台装备物资征用规定,对征用关系、征用办法、管理责任进行明确,从法规制度上把民兵装备物资保障纳入社会化保障范围,把由政府承担的国防责任转变为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增强了保障的稳定性。
畅通编兵单位协同保障模式。他们协调地方出台《关于补偿军民通用装备训练折旧费的规定》,明确了军民通用装备训练折旧费补充方式和标准。对于装备器材不足的编兵单位,采取协调上级拨一部分、地方财政购一部分、编兵单位解决一部分的办法,逐步实现人与装备的配套。目前,全军分区80%以上民兵专业分队实现了指挥通信器材配套、防汛防暴器材配齐、生活物资给养备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