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8 15:18:00
来源:
1991年海湾战争中,多国联军在战场上发生了多起友军误击事件,不但造成了很大一部分不必要的人员和武器技术装备损伤,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前线作战人员的士气和战斗信念。鉴于此,美国及其盟国在战后投入巨资用于研发新一代敌我识别系统,并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制定未来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构想和技术研发方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降低己方作战力量被自己人误伤的概率。
敌我识别系统主要用于对战场上作战力量的敌我属性进行甄别,进而为己方下一步的军事攻击行动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己方部队的作战效能,将战场误击事件的发生概率降到最低。敌我识别系统既可对地面和海洋中的目标进行识别,也可对空中目标遂行识别和跟踪任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作战贡献率上看,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突击兵器;从作战成本上看,敌我识别系统的使用成本显然要比突击兵器低得多。
分析近十年来的军事冲突和局部战争,专家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任何低估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的作用或敌我识别系统性能不完善的一方必然会在战争中付出惨痛的代价,许多优秀的官兵和造价昂贵的武器技术装备没有牺牲在敌人的炮火面前,反而是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之下。
下面举例说明。伊拉克战争结束之后,军事专家们对美军装甲作战车辆(以M1A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M2A1“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和M2A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为代表)的作战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第一,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整体作战效能令人满意,取得了骄人的战绩;第二,有10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20辆“布雷德利”步兵战车彻底报废,另有12辆步兵战车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第三,在损毁的装甲作战车辆中,有7辆“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20辆步兵战车是被美军自己的炮火干掉的。
俄罗斯在战场误击方面的记录比美国也强不了多少,可以说是半斤八两。苏联时期,由于美苏争霸,军费开支巨大,军政高层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常规武器和核武器建设方面,并为此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而在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发及部署项目上投入的资金却很少,致使苏联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步伐远远落后于北约国家。苏联军政高层的“短视”给苏联军人酿成了巨大的苦果。苏阿战争期间,苏联地面部队由于缺乏敌我识别系统的协助,经常遭到己方地面炮火和空中火力的打击,伤亡重大,教训惨痛!2008年8月俄格战争期间,由于俄军部队装备的敌我识别设备数量严重不足,导致俄空军误将俄军地面部队当成格鲁吉亚军队并进行了空中攻击,而陆军防空部队和空降兵防空部队也没有识别出自家战机且给予了还击,造成了双方不小的伤亡,严重迟滞了俄军地面部队的推进速度,整体作战计划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此外,俄空军并没有将前线航空引导员及时配属于陆军各部队,致使格军使用多管火箭炮对茨欣瓦利(南奥塞梯首府)的南军和驻南俄军实施大规模炮击长达14小时而没有遭到俄空军的火力反制。虽然格军的Т-72-SIM-1坦克在某些国家的帮助下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安装了最新的GPS接收机、热视仪和敌我识别系统,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发生了格军坦克向本国地面部队开火的误击事件。
目前,各主要军事大国都极为重视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发和部署工作,不但制定有详细的发展规划,而且还采取了严密的组织措施和制度保障,并将大量新兴的军事科学技术应用其中,力求掌握未来战争的主动权。反观俄罗斯,在这方面虽然也有相应的规划和发展措施,但总的来说是进展缓慢,少有成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俄大部分防空部队(如便携式防空导弹部队、“箭”-10防空导弹部队、ЗСУ-23-4自行高炮部队、ЗСУ-23-2高炮部队等等)都未配备“口令”敌我识别系统的地面雷达询问机,而各级(连、营、团)作战指挥车上也未装备“口令”敌我识别系统的雷达应答器。
20世纪70-80年代,苏联在其作战指挥车上统一安装了“硅”敌我识别系统雷达应答器,这就为苏军飞行员(轰炸机、强击机、陆航直升机)进行地面目标敌我属性识别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大大减少了误击惨剧的发生概率。后来,由于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等原因,“硅”敌我识别系统已经不再被俄军使用。如今,俄军飞行员识别地面目标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古老方法——橙黄色烟幕,地面部队中的前线航空引导员或炮兵观察员通过无线电设备与飞行员进行识别联络。更有甚者,由于己方飞机并不向地面部队发送敌我识别信号——“我是己方飞机”,如果遇上业务素质不高的前线航空引导员或炮兵观察员,恐怕就只有使用目测的方法进行空中目标敌我识别了。
目前,俄罗斯正在对“口令”敌我识别系统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技术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换装了技术更先进的电子元器件(既有国产的,也有向外国购买的),提高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加密能力,增强了自身的保密性;第二,减少了整个系统的体积和重量;第三,提高了敌我识别系统的分辨能力和识别概率,增强了系统的作战效能。
实事求是地讲,俄罗斯“口令”敌我识别系统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敌我识别系统之一,其性能可与美国的MK12敌我识别系统相媲美。“口令”敌我识别系统分为陆海空三基,其识别方式包括:地对空识别,空对空识别,舰对空识别,舰对舰识别。据专家推测,俄“口令”敌我识别系统在发出加密信号6-8小时后,美军的特种设备才能将其捕获。因此,国外的军事专家们(主要是美国)正在竭力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以破解俄“口令”敌我识别系统的编码程序。可惜的是,由于国家经济不景气,无法为俄军大规模安装“口令”敌我识别系统,特别是在“硅”敌我识别系统退役之后,俄军在空对地识别和地对地识别方面出现了巨大的真空和漏洞。
敌我识别设备数量的不足,再加上识别手段的落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俄空军部队(特别是强击机和陆航直升机)和火炮部队对地面部队或地面防空部队对空军部队之间的误击。1999年车臣战争期间,陆军和内卫部队(分别隶属于国防部与内务部)由于识别不力,互认为对方是车臣分裂分子的主力部队,因此双方都要求空中力量予以支援。于是,随后赶来参战的强击机(陆军召唤)和陆航直升机(内卫部队召唤)对对方的地面部队进行了火力打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装备损失。
后来,俄政府出台了《俄联邦国家识别系统及设备发展目标规划》,要求俄军工企业研发新一代敌我识别系统。该系统为军民两用系统,其用户不仅有军方,还有政府相关各部委。为了尽快列装新式敌我识别系统,俄政府决定为该项目投入高达数十亿卢布的巨额资金,由此可见俄政府的决心之大。
可惜好景不长,这项庞大的研究工作于2010年骤然停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研发、生产、试验、鉴定及列装的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政策,也没有一个能协调各单位和各部委之间关系的特别机构,导致整个研发过程显得零乱无序;第二,缺乏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模糊不清,比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研发出新型敌我识别系统?如何利用最少的资金研发出最新型的敌我识别系统?如何实现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的批量化生产?如何最大程度地满足国内用户(军方和政府有关部门)和国外用户(俄罗斯的盟国)对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的需求?……思想不统一,就无法找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自然也就无法研制出符合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第三,俄国内大多数使用敌我识别系统的单位和机构对敌我识别系统的概念仍不甚了了,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发原则至今还使用的是上世纪60-70年代制定的原则。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在研发原则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所有对敌我识别系统进行研发和改进的工作都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据专家分析,制约俄罗斯新型敌我识别系统研发的关键症结就在于:能否尽快制定出敌我识别系统的研发新原则,能否确定敌我识别系统的未来发展面貌(陆军直到现在仍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敌我识别系统),能否在国家财力可承受的范围内开发出具有战场目标识别和单兵目标识别功能的敌我识别系统,能否将各军兵种、科研机构和军工企业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