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合组织联合军事演习之中,我军炮兵部队再次显现了快、准、狠的威力,超出俄罗斯等国炮兵部队,打出了国威军威。
这种情况并不仅仅是我国炮兵能力的提高,而是体现我军陆军部队信息化能力的升级,尤其是战术互联网的运用极大的提高我军陆军部队的作战能力,实际上在前不久俄罗斯坦克大比赛上,俄罗斯媒体也承认“在参加比赛的各国坦克之中,只有我国的96A坦克配备有战场管理系统,它可以极大提高坦克在战场的作战能力”。
威武的大炮需要先进的指挥控制系统才能发挥应用的效能
所谓战术互联网,指的是通过数字无线电台、异步转移模式(ATM)交换机、互联网控制器、战术网网关和域名服务器,将定位报告系统,战场态势感知与数据分发系统、指挥控制平台互联成一个基于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CP/IP)的分组数据网。它通过为个系统提供发送和接收公用数据元素的方法,采用通用的通信协议并给予用户接入互联网信息的能力而实现互操作。
一般认为战术互联网是数字化部队的基础,它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针对师旅级指挥机场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一个是针对团营级战场态势感知系统,其核心就是实现指挥机关、作战部队乃至单兵、单个武器装备之间战术数据交换和共享,这样就可以为战区内的部队提供实时的战场态势感知,完成各作战单元之间的指挥和协调,从而实现一体化作战,发挥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战术互联网实际上是民用AD HOC网络的前身,也就是说它是一种无中心、不依赖基础设施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整个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施,每个节点都是移动的,并且都能以任意方式动态地保持与其它节点的联系。在这种网络中,由于终端无线覆盖取值范围的有限性,两个无法直接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可以借助其它节点进行分组转发。每一个节点同时是一个路由器,它们能完成发现以及维持到其它节点路由的功能。因此它比较适合在战场环境下使用。
美军战术互联网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美军在战术互联网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开始了战术互联网的研究,1994年美军正式将战术互联网作为数字化部队的物质基础来发展,1997年利用先期设备进行了旅级数字化部队的实战演习,对战术互联网的概念、操作程序等进行验证,根据相关资料,按照美军的说法,利用战术互联网,其数字化部队的战场态势感知速度比普通部队提高8倍左右,指挥和控制响应速度提高60倍,信息接率提高4倍,有效的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
根据相关资料,美军的战术互联网由以下设备组成: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战术多网网关、移动用户设备和战术分网系统、远程接口网控制器以及局域网络路由器等。单兵或者班一级获得的信息通过数据终端向连级增强型定位报告系统汇集,后者传递给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由后者进行分析、整理然后向各个作战单元发布。
美军战术互联网终端
根据美军数字化部队的发展趋势,我军和相关科研单位开展对数字化部队和战场的跟踪研究,以美军相关系统为参照对象,结合我军实际情况,对战术互联网在我军陆军部队的运用进行先期的探索和论证工作。并且取得一批成果,在此基础上,我军开展了数字化装甲合成营试点工作,为陆军数字化部队和战场进行先期验证。
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跃,我军战术互联网的发展加快,重点发展陆军旅级部队的数字化指挥与控制系统,力求形成陆军数字化指挥控制系统的框架,进而完成陆军数字化指挥控制体系的建设,根据相关新闻报道,2011年,我军第二代初级战术互联网列装部队,这是我军首次成建制列装新型初级战术互联网装备,它是目前我军机动通信领域最先进的指挥信息系统,该型指挥系统集战术电台通信、干线传输、网络管理、安全保密等设备、功能于一体,可以为战场态势实时感知和精确指挥控制提供机动网络平台,是机动战场形成一体化作战体系的“神经脉络”。新装备形成战斗力后,将改变过去指令传输多样、分散及系统不配套、不兼容等问题,逐步实现“语音指挥向数据指挥、单装效能向网系聚能、信息逐级流转向同步接收、逐级自我保障向区域整体保障”的转变。
我军陆军部队以装甲部队数字化为牵引,全面铺开战术互联网建设。
由此可见,我军陆军部队战术互联网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陆军部队数字化建设得到较大进展,各兵种的战场态势感知、指挥控制能力、火力打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军炮兵部队在演习屡屡取得优秀成绩并不是偶然。
当然我军战术互联网建设在广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包括进一步提高与其他军兵种的协同,各作战单元数据交换能力更强,更快,还有就是信息安全能力也不容忽视,战术互联网是利用无线电进行大规模数据交换和传输,对方非常容易进行截获和干扰,甚至注入病毒攻击整个网络,所以如何提高战术互联网的安全性是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