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4 09:45:03
来源:
目标指引前进方向,目标决定发展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这一论述涵盖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基本布局、总体任务、最高目标三个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目标体系,体现了宏伟目标与实现途径、总体要求和标准尺度的统一,共同勾画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目标蓝图。
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战略孕育格局,格局支撑战略。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这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结构和基本形态。全要素融合,就是改变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重要素轻体系的观念做法,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设施、服务等各类要素的全覆盖,依托途径方式创新加强不同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打破从各自利益出发、相对独立运行的状态,实现体系化的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多领域融合,就是要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采购、人才培养、军队保障社会化、国防动员等领域军民融合潜力巨大,要强化资源整合力度,盘活用好存量资源,优化配置增量资源。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领域军民共用性强,要在筹划设计、组织实施、成果使用全过程贯彻军民融合理念和要求。高效益融合,就是坚持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激励多元力量服务国防建设,实现效益最大化。既积极推进“民参军”,又进一步畅通“军转民”的渠道,提升投入增长效益。既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遵循国防经济规律和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建设规律,提升结构优化效益。既要重视发展,又要重视安全,提升总体安全效益,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体系蕴含能力,能力彰显优势。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任务和目标,也是衡量融合效果的标准和尺度。将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一体谋划、一体布局、一体实施,形成一个指导国家总体发展、区域发展、行业发展的完整的国家战略体系,强化了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的坚定决心。
善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统筹各方面力量资源,不断拓展融合深度和广度,通过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将各种相互关联的军民力量集成为军民一体、总体增效的力量体系,有效提升了国家组织、协调和运用国内外战略资源和战略力量,预防和应对各种重大威胁,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的能力。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创造性地把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与各地区、各领域、各行业的建设发展结合起来,创新军民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新领域,打通军民两大体系之间的封闭隔离,完善国家战略体系、强化国家战略能力,必将使我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赢得优势。
实现发展与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
发展与安全兼顾、富国强军统一,事关国家兴衰、事关人民福祉,是一个决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目标。我国由大向强,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风险挑战也在增多,必须同步提升经济、科技和国防实力,否则就大而不强、外强中干,民族复兴进程就有被打断的危险。从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中谋划军民融合,深刻把握军民融合对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双向支撑拉动作用,着眼打破军民二元分离结构,把军民融合发展理念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领域全过程,促进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体现了以融合发展推进复兴伟业的战略抉择。
从适应国家安全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来推进军民融合,深刻分析我国由大向强发展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和风险挑战,科学研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阶段性特征,把军民融合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的新引擎,体现了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运筹。总之,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将富国与强军融为一体,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贯穿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策,必将谱写开新图强的时代篇章。
努力推动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年初以来,继全国首家军民融合科技支行在绵阳挂牌开业后,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陆续发布解密的国防专利,51家首批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获批“亮相”,中关村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启动实施,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和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示范效应凸显,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逐步优化、日趋完善。前不久,科技部与军委科技委联合印发的《“十三五”科技军民融合发展专项规划》更为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从机制、布局、手段、能力四个维度系统审视这一领域,可以有力推动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科技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在国家主导与市场运作上“协同发力”。坚持国家主导和市场运作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发展的基本规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发展,既要发挥市场机制在军民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各部门各层级的统筹协调,综合运用规划计划引导、体制机制创新、法规政策保障等手段,使两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目前,军地相关部门已在科技、人防、交战、国民经济动员领域发布实施了专项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正推广军民大型国防科研仪器设备整合共享、以股权为纽带的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创新合作、民口企业配套核心军品的认定和准入标准3项创新举措,这些举措为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由于我国军民二元分离结构尚未完全打破,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依旧存在,这就需要打破区域和行业壁垒,进一步开放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的市场准入,发挥市场的竞争、价格和信息机制营造良好的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生态,加快军民科技资源释放和成果转化。
在创新链条的不同环节上“集聚布局”。集成化服务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发展的重要形态。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是以创新链为基础,围绕创新链的各个环节,由服务包和服务簇集聚形成的服务集合。围绕军民科技创新链部署服务链,有助于弥补创新环节之间的断裂,打通军民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的“最后一公里”。目前,随着军民科技创新活动的细化和创新形态的网络化演进,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也在不断细分,专业化服务需求不断增强,服务的形态不断丰富。但总体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民融合科技服务链,也难以为满足军地各方提供全面、系统的体系化服务。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应面向特定行业产业和特定区域创新,破除信息孤岛,强化信息共享,努力形成“片段链+全程链”的军民融合科技服务链网。只有向创新链促进军民融合科技服务集聚,才能为军民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撑。
在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上“倍增加速”。线上线下相结合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军民融合科技服务需要依托互联网的共享和开放机制,以信息平台为基础,提升科技服务效率和效益。比如,在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上,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正以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有效整合分散在各地的政策、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初步探索形成了“平台+数据+应用+服务”的军民融合科技服务体系。这一服务体系实现了集成资源聚集整合、供需多层次对接、在线技术评估、在线技术交易等技术转移全流程服务功能,并以此为依托构建服务军地需求主体的线下网络,开展企业、技术、人才、项目的对接,有效促进了军民两用技术转移转化。
在专业化持续运营能力上“深耕细作”。品牌和专业化服务能力是军民融合科技服务的关键所在。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涉及军地多方创新主体,技术密集度高,必须要有专业的机构和人员提供充分的专业咨询和运营服务。在服务过程中,需要协助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服务对象建立完善的技术交易、专业培训、知识产权运营体系,需要完成政策咨询、方案设计、成果对接、法律与财务培训等业务。目前,国内众多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标准化的服务流程仍然缺失,这就要整合多方面力量,加强协作,降低风险和成本。要培养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形成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要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具备全球化的服务能力,熟悉国际惯例,了解国际客户需求和竞争态势,善于整合全球资源,提供全球化服务。要努力形成品牌化的运营能力,提升内在素质和整体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