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2 15:02:05
来源:光明军事
01、统筹协调“多元治理”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格局
未来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需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应急管理优势,调整重塑传统各类主体的应急管理职能,使党、政府、军队、市场、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形态,并在互动耦合中形成一种整体性的应急管理格局。
首先,就我们党而言,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在应急管理指挥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决策作用,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应急管理建设的堡垒作用,有力推动政府、军队应急管理目标和决策的有机统一,有力推动政府、军队应急管理执行和建设的有机协同。其次,就政府而言,作为应急管理职能的主要主体,需发挥应急引导者和执行者的角色,积极组织军队力量保障应急管理,积极鼓励各类组织和公众参与应急管理,促进各类有生力量发展壮大。未来,应更加规范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责任和义务,促进应急管理的有序化、多元化,更加明确政府与军队在应急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划分,促进政府和军队应急发挥制度化、规范化,更多授权军队、群众、社会组织等各类有生力量的积极参与,使军民综合应急管理能力得到更大提升。再次,就军队而言,作为应急管理职能的补充力量,更需加强军队在应急管理中的参与保障。一方面,充分发挥军队在灾害事故发生初期的快速反应,发挥军队在灾害事故恢复阶段的中坚力量,发挥军队人力资源在应急管理卫勤任务、军队物资资源在灾害事故灾后恢复、军队技术项目在应急管理物资装备中的有效保障。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军队在应急管理中的新型参与模式,在应急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积极作用,使军队力量承担更多应急保障职能。最后,就全社会而言,作为应急管理领域的新兴治理力量,其重点在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主体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贡献广大力量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在未来的应急管理发展变革中,应致力于构建“强政府、强军队、强社会”的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格局,实现党“领导者”“执行者”、政府“执行者”、军队“积极保障者”、社会“积极参与者”的重要角色转变。从军队角度,要加强军队与政府的交流,通过常设机构、强化预案编制、法律引导等方式,促进军队和政府应急指挥的有机协同;要加强军队与市场的交流,积极鼓励军民优势技术项目转移转化,以军民两用应急管理内容为重点和切入点,促进军民双方应急管理建设有机融合、互相提高;要加强军队与群众的交流,在军民鱼水的友谊和情怀中既充分认识、了解人民内部的风险矛盾,又极大提升人民军队应急管理的能力水平。
02、系统推进“六位一体”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
未来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应以联合指挥、资源支撑、专业处置、信息保障、基础设施、预案编制为核心要素,以联合指挥、专业处置为中枢,以预案编制、信息支撑为重点,以资源支撑、基础设施为保障,系统推进“六位一体”的核心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就是实现军队应急管理由分类推进向系统推进、由单一处理向协同处理、由单一力量向综合力量的转变。
一是构建“协同化”的军民联合指挥体系。在保证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强有力军民联合指挥机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军民联合指挥的协同性。为增强军地指挥协同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军地应急管理的指挥分工和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军地联合应急指挥的合力,促进军民指挥双方密切合作和良性互动;为增强军队职能协同性,既要着眼战时动员准备,又要立足平时应急管理,坚持贯彻“军队提需求,国动委搞协调,政府抓落实”,实现平时与战时、应急与应战联动的一体化联合指挥。
二是构建“多元化”的军民专业处置体系。聚焦自然灾害、反恐维稳、综合保障等不同任务,积极调动军地双方的多重有生力量,统筹联合国家部委、人民军队、社会志愿群众等社会多方力量,各军种、各战区、武警、民兵、维和等军队多方力量,森林防火、医疗救援、交通战备、通信应急等多支专业队伍,充分调动军地各方应急处置力量,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多元力量的军民应急队伍。
三是“常态化”的军民预案编制体系。组织协同层面,定期组织军地有关部门对当地敌情、民情、灾情进行判断预测,及时组织军地有关部门进行应急预案的先期谋划、修订完善、论证审批,使军民预案编制常态化、长效化;法治协同层面,相关立法部门以强法律效力的军民应急预案法律法规,确立中央、地方各级军地预案编制管理机构,明确不同机构领导设置、指挥层次、隶属关系,加速推进军民应急预案法治化进程。
四是构建“共享化”军民信息保障体系。技术转化层面,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重视推动军地优势技术转移转化,促进军民信息保障技术更新换代;信息共享层面,整合双方信息资源,打破军民网络建设分离现状,促进军民应急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五是构建“融合化”的军民资源保障体系。在统筹应急和应战双重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军地双方资源保障优势,推动军民应急管理资源更加先进、更加高效。军民资源协同层面,借助民用市场的丰富资源为军所用,推动军民优势项目资源双向转化,以军民两用项目资源为重点,更深层次发展军民融合式应急资源体系;军队资源协同层面,在保证战时动员需求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军队、地方分工、联合储备多种方式,有重点地搞好应急应战物资储备,联合储备应急管理所需大量装备,建立平战转化、军地联保、双向多能的资源储备体系。
六是构建“通用化”军民基础设施体系。实现“通用化”“两用化”的基础设施标准是制定统一规范的军民设备标准是军民基础设施体系通用化的重要抓手。要以制定统一规范的军民设备标准为切入点,推动形成军地衔接、相互兼容、统一规范的军民标准体系。
03、重点突破“平战转化”军地协同应急管理机制
未来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的核心在于有效吸引各类社会力量尤其是军队力量的参与,充分发挥军队力量在各领域、各环节任务中的保障作用,对于军队来说,就是尽力向“平战转化”,也就是“应急应战一体化”的职能转变。相比于核心能力建设,“平战转化”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跨领域、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工程。
从平战转化机制来看,将国防动员建设模式由传统应战为主向“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拓展是一个长期性和常态化的建设过程,并随着应急应战需求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动态变化。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要深入研究应急应战相关科学规律,根据突发事件和形势任务的不同,区分不同阶段,注重渐次推进,在“建设—使用—检验—建设”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优化。要破解体制性、结构性障碍和难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军民协同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抓好联合指挥体系、预案编制体系、信息保障体系等关键内容。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党政军组织迅速从“平时领导机关”转为“战时前线指挥部”,各级单位部门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各领导干部结束休假、集结到位;医疗救援、抢险救灾、通信保障、军需物流等军队单位从“基本治理单元”转为“一线战斗单元”,按照突发事件的响应等级,平时应急应战实战化训练情况,随时准备进行地方应急救援;以民兵预备役为关键的军队应急力量迅速从“共建共治共享”转为“联动联防联控”,充分发挥省军区对于地方的协调作用,积极承担站岗执勤、抢险救援、信息通讯、后勤保障等任务,发动企事业单位、居民自组织、志愿者等社会治理力量。
从区域转化机制来看,军队方面要以国防动员部为关键应急力量,以联勤保障部队等各军种、各战区为重要应急力量,充分挖掘人民军队听从指挥、快速响应、统筹调动的显著优势,统筹调动全国范围内各区域丰富的战略物资资源,积极响应各区域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任务。在平时的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区域比较优势和应急应战力量,促进各区域专业化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应急应战力量布局;加强共性动员力量单位建设,增强急时应急应战物资储备能力,尽可能发挥双重效益的叠加优势,努力实现军政双方的统建统管。
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调度下,军队应急力量积极支援其他省市应急管理任务,增强其他地区在人力、物资、通信等方面的保障能力,致力于实现各区域、省市间、大中小城市间的快速对接,实现人力、医疗、物流等资源的共用共享。总的来说,构建“平战转换”的军民协同应急管理机制是实现军地协同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只有重视发挥省军区等军地中枢的协调作用,统筹平时能力建设和应急任务需求,加强军地共性动员单位、物资和力量建设,强化联合指挥体系、预案编制体系、信息保障体系等关键体制机制,才能推动实现“平战转换”军地协同应急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