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新空间如何建设?这些师范院校提供了范例

2022-12-13 13:19:30

来源:奥威亚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将引发高等教育支撑体系的重塑和再造。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之一。奥威亚依托自研的音视频互动与AI分析技术优势,为高校构建多元化、智能化的教与学新空间,赋能师生的创新教学、混合式学习与泛在学习
       近年来,结合各个高校的育人目标、理念与方式等实情,奥威亚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了覆盖各个办学层次的典型案例。下面就来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安康学院、肇庆学院等师范院校的新空间建设模式。
 
华中师范大学
建设三位一体空间,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之一,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列为学校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全校师生创建现代化的智慧学习环境,实现人才培养方式转变。近年来,华中师范大学从智慧教室的“建、用、研”着手,从营造教学环境、变革教学理念、创新评价方式等维度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携手奥威亚先后部署了72间智慧教室、29精品录播教室、64间常态化录播教室、2间实训录播教室、1间移动录播教室,配备集中控制管理系统与资源管理平台,满足创新教学、资源积累、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与标准化考试等应用需求。





      在空间设计理念上,学校将智慧教室打造成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社区空间”三位一体 的新型学习环境,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实现教学过程的全程记录,支持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践,并为教学评价及诊断提供教学大数据支撑。通过实施小班化互动式教学、开设“教学节”、设立“教学创新奖”等手段,推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学校开启了一场本科教育的变革,并获得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在课程资源建设上,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校开发出自己的云课堂平台,汇聚6000余门教学课程数据,累计为近8万名师生提供数据、案例和专业资料支持,以及信息库、试题库、结果评判等功能服务。
 
华南师范大学
搭建智慧空间,支撑“新师范”建设
 
       作为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一直承担着教师专业培养与教学模式探索等重要任务。2015年,学校在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基础上组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通过培养教师与师范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的专业水平,为“新师范”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师范生作为教师队伍的储备人才,是构建新师范的关键力量。依托信息技术,学校以教师发展中心为核心,构建了“砺儒·新师范”创新学习空间和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两大智慧学习空间,通过智慧实体空间和泛在虚拟平台结合,实现实训教学、能力测评、教师培训、成果展示、资源汇聚五大功能。在智慧学习空间的常态化运营下,华南师大形成了教师人才与师范生储备“两手抓”的师范教育体系。





        教师教学技能实训中心充分发挥“互联网+”功能,构建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师范实习生三方相互交流与促进的支撑环境,可进行多种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以微格室为例,学生们可以通过屏幕、黑板等工具来模拟真实上课场景;教学训练录播完成后,学生可以在平台下载自己的视频,发现自己在讲课环节的不足,针对性地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此外,教师发展中心还建设了“砺儒云平台”,搭建了华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网,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等。通过整合与优化各类教学资源,教师发展中心实现了自主研训的全流程管理,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提高了师范生教育质量。

福建师范大学
智慧中心建设,助力思政教育创新

      
福建师范大学是福建省属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学校立足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以信息技术推动教育资源整合分配、教与学空间转换和教学形态转变,先后打造了教师教育智慧中心、智慧教学平台、福Star APP等一系列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教师教育智慧中心于2019年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携手奥威亚在学校旗山校区、仓山校区分别打造了2个智慧中心,集智慧智能、校区互动、分组讨论、项目协作、教学反馈等功能于一体。学校还对连接各智慧教室的楼梯、走廊进行个性化改造,打破了原有教室的固有藩篱,为师生提供了灵动多元的研讨空间。





      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学校按照“全面融入、全体覆盖、分级实施、有效衔接”的总体建设思路,充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将党的理论成果全面融入各门思政课程,着力打造“理论主课堂+实践大课堂+网络新课堂+示范微课堂”四位一体的思政课程群,立项建设多门省级思政在线精品课程,全面推行思政课程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其中省级线上精品慕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疫情期间提供给省内外20多所高校使用,选课人数达到5900余人,页面浏览量超过148万人次
       依托智慧中心,教师通过融合智慧教育“互联网+”新技术,以情境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方式重构教学空间,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创新拓展“大学生讲思政课”“混合在线课堂”“情景沉浸式课堂”等活力线下课堂空间,累计开设十余场“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观摩示范课。
 
安康学院
服务基础教育,助力秦巴地区乡村振兴
 
      安康学院是陕西省安康市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多年来,安康学院坚持“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方向,做优师范类专业,服务基础教育,助力乡村振兴。
       以提高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卓越教师培养为目标,学校积极探索和创新师范类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目前初步构建起开放型、互动式、情景化课堂教学三维格局。
      在互动式教学上,课堂中积极开展讨论式、对话式、启发式、探究式和案例式教学。如外国文学课程中“半圆桌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文学概论课程中“作家讲文体”活动的开展,成效显著,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在情景化教学上,携手奥威亚打造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建设未来教学体验室、教学观摩与指导中心、微课制作室、教学能力发展综合实训室与微格教室等新型教学空间,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形成“课前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自主预习、课中老师线下讲授深化、课后师生线上交流”的模式,赋能五类“金课”建设。
       同时,学校构建各类合作育人平台,积极探索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依托教学新空间,组织开展远程见习、双师课堂、示范课观摩等活动,提升卓越师范生培养质量;自2016年起每年组织开展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利用“国培计划”及“省培计划”,培训全省中小学乡村教育教师近5000人次,推动了陕南区域乃至全省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目前,学校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探索成效显著。截至2021年,学校共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5门,实现了五类“金课”全覆盖;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术学、体育教育等5个师范专业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范生年均就业率90%以上,其中60%以上从事乡村基础教育,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肇庆学院
UGS协同育人,推进乡村教育创新发展
 
       肇庆学院是以教师教育为办学传统和办学主体的地方院校。近年来,肇庆学院先后与怀集县、封开县、广宁县等区县建立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乡村卓越教师U—G—S协同育人平台,鼓励师范生“沉下去”,把乡村教师“请上来”。 
       2016年,肇庆学院携手奥威亚建立了全省首个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教师教育学院),包括基础教育论坛室、师德与传统文化室、教师形象/设计训练室、教师卓越发展室等14类特色功能室。
       教师发展中心采用未来课室的布局方式,集资源录制、直播、远程会议等功能与一体,并能与怀集、封开、广宁等区县的48所乡镇中小学实习基地开展远程互动,致力于实现教师教育的“四个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培养目标卓越化、职前职后一体化、协同育人开放化。




      依托教师发展中心的辐射功能,肇庆学院建立起了三方联动的U-G-S协同机制:以肇庆学院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为组织保障,以乡镇中小学为基地和支点,共同推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教育研究。
      自教师发展中心运行以来,肇庆学院不间断地往农村地区中小学输送顶岗师范生,先后派出多个批次到怀集县各个薄弱乡村中小学顶岗实习。在半年实习锻炼下,绝大多数学生沉下去、留下来,为农村基础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此外,肇庆学院在位于珠三角的中山古镇镇、横栏镇、大涌镇等地也开辟了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合作区,在全省先后建立了200多个实习合作单位学校,为师范生创造多元化的实习选择。
       肇庆学院的教师教育改革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关注,前来参观考察的全国各地高校达300多所。“全国地方院校教师教育校长论坛”、“全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论坛”也先后在肇庆学院召开,有效提升了广东教师教育的影响。2019年至今,肇庆学院乡村教师教育改革和经验先后两次获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专题推介
      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正在推动传统业态转型升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赋能高校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未来,奥威亚将持续发挥音视频互动与AI分析技术优势,深度挖掘各高校自身的文化基因与教学特点,为各高校量身打造多元、灵活的新空间形态,支持学校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满足高校教学评估与专业认证需求,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索取“此产品”详细资料,请留言
  • *姓名:
  • *手机:
  • *邮寄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