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博/译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知远导读】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美国将主要精力投入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中,而未能在印太地区充分投资于关键的战略后勤和持续保障能力(这些是部队实施作战和取胜所必需的)。美国陆军部长克里斯汀·E.沃尔默斯在2022年2月向军队发表的讲话中表示:“我们愿意随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威慑和防御,我们在欧洲是尖兵,在印太则是联合行动的支柱。”审视二战期间部队的战略部署,对于理解美国应该如何投资于未来的印太战区后勤和保障能力至关重要。本文认为,由于印太战区的对抗性环境,美国需要增加前沿存在,增加陆军水上舰艇,并现代化陆军预置储备,以应对西太地区可能的大规模冲突。
一、印太地区的对抗性后勤
为了防止外部势力介入台海冲突,中国在印太地区大力发展和使用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武器,其目的是通过空中和海上手段,阻止对手部署可能对中国构成威胁的部队。
回顾历史,二战期间印太地区的后勤存在两个挑战:一是由于现代武器(如敌人的攻击武器和远程航空武器)的运用,需要进行分散部署;二是陆军和海军计划人员低估了支援多个分散地点所需的后勤保障。亨利·E.埃克尔斯(《国防后勤学》作者)作为美国太平洋舰队军种部队指挥官的参谋军官,从1943年12月到1945年12月,它一直分管前进基地,负责制定和指导这些基地的建立、管理和后勤保障,以便能建造和维护所有中太平洋地区的前进基地。埃克尔斯写道,现代武器已经产生了在战术上和后勤上分散行动的需求,这就要求更大程度地分权(权力分散)。分权的负面影响当然是增加了后勤需求。在支援许多分散的中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地点方面,陆军和海军计划人员最初低估了其所需的后勤保障。这些后勤缺口,导致在与日本的战争中,美国军事将领采用了“跳岛”策略。
与二战类似,当前印太地区的A2/AD威胁,挑战着美国国防部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的能力。在2021年,参谋长联席会议副主席在新闻发布会上,讨论了国防部如何制定了一种名为“扩展机动”的新概念,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大国冲突。副主席描述了扩展机动概念中的四个职能领域,包括对抗性后勤、联合火力、全域指挥与控制和信息优势。
作为对国防部扩展机动概念的回应,各军种,尤其是陆军和空军,正在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便在对抗性环境中进行后勤工作。在国防部内部,陆军是支持通用后勤的执行机构,主要支持联合部队、机构间合作以及在适当时支持盟友和伙伴。在这一角色中,陆军的合成兵种支援司令部领导着三个联合后勤体系现代化项目,以保障在对抗性环境中的联合部队。
在2019年,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建议空军开发三种类型的基地,以在对抗性环境中实施持续保障行动,包括:一个具有重要被动和主动防御以及强大保障能力的驻留战斗基地,一个防御较少且保障能力更有限的临时基地,以及一个简易的前方油弹补给点,这些点能在敌人察觉之前几小时开放和关闭。
在二战期间的太平洋战场,各军种都经历了在对抗性环境中执行后勤任务的挑战。有证据清楚地表明,中国当前在印太地区的A2/AD威胁,挑战了国防部投射力量的能力。国防部和各军种正在制定在对抗性环境中进行后勤工作的新战略。特别是,陆军和空军正在制定新的联合后勤作战概念,使其能在对抗性环境中共同作战并取得胜利。虽然国防部和各军种都正在向前推进新战略,但是他们是否正在计划足够的后勤力量,以实现印太战区更大程度的分散行动?
二、陆军在印太地区的使命任务定位
美国需要增加在印太地区的前沿存在,以阻止中国收复台湾。陆军在印太地区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呢?一些人认为,陆军应该将部队布防在第一或第二岛链,作为一个触发机制,或者准备成为决定性的陆上力量;而另一些人则表示,如果中国进行跨越台海的军事行动,陆军必须作为一支可信的陆上力量以支持联合部队的行动。
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于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发现,美国军队在应对不断变化的中国战略和部署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此外,他们发现,目前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布势,集中于打击可能发生的第二次朝鲜战争,并不利于与日益强大的中国进行有效的超级竞争。该研究将超级竞争定义为“持续争夺、保持和利用瞬息万变的军事优势的斗争”。该研究建议,陆军在美国印太司令部的责任区内,可以适用四种转型角色:陆军作为一个网格(grid)力量、陆军作为一个赋能者、陆军作为一支多域作战力量,以及陆军作为能力生成器。网格(力量)的目的是为执行多域机动的联合部队指挥官提供选项。
虽然一些人认为,在印太地区驻扎旅级或更大规模的陆军单位,将能够遏制未来与中国在台海的冲突,但另一个选项是创建多个公开或隐秘的预置和前沿作战地点以遏制中国。这些地点遍布印太地区,将使陆军能够支持联合部队,并同时在多个潜在地点给中国制造困境。如果中国进行跨海峡军事行动,美国陆军必须作为一个网格,并作为联合部队中一支可信的陆上力量。
三、陆军水面船艇在印太地区的角色
在二战初期,陆军和海军在后勤计划上的失败,导致低估了支援西南太平洋地区作战所需的小型船只数量。中国当前在印太地区的A2/AD威胁,需要重新审视支持多域作战所需的陆军水面船艇的数量。
陆军在西南太平洋地区,面临着战争中一些最具挑战性的持续保障问题。远距离和战区内运输资产的缺乏,使1942年对日作战计划(麦克阿瑟计划在新几内亚对日军发动攻势作战)复杂化。主要问题在于,海军要等到1943年才能为麦克阿瑟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行动提供支援。因此,麦克阿瑟独自采取了行动。1942年3月,麦克阿瑟任命亚瑟·R.威尔逊准将负责一个项目,即委托他建立一支小型船队。威尔逊是美国驻澳大利亚部队的军需局长兼参谋长助理(G-4)。1942年7月14日,陆军正式宣布成立美国陆军小型船艇部队。新成立的团队在整个地区,网罗和采购适合军用并能够在新几内亚浅海水域行动的小型商用船只,随后组建了一支小型水面舰队。
1942年10月18日,盟军利用这些船只(从未设计用于两栖作战)进行了对新几内亚的首次登陆。这支船艇部队填补了由于陆军和海军计划失败而造成的关键运力短缺。陆军总共运营了大约127793艘船只,而海军运营了74708艘船只。陆军舰队主要是一个运输组织,而海军主要是作战力量。
陆军目前拥有大约132艘水面船艇,并且正在考虑采取进一步减少库存的行动方案。尽管最新的陆军水面船艇具备一些能力,但陆军不能忘记二战期间在西南太平洋冲突中面临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应对未来台海冲突所需的陆军水面船艇规模。
四、印太地区预置储备的目的
纵观历史,预置储备使得军事行动中的机动自由和行动突然性成为可能。随着战术和武器的发展,用于预置储备的战略也在不断演变。现代化和靠前部署的陆军预置储备(APS),将成为印太地区多域作战和支持联合部队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陆军预置储备项目包括单位成套装备预置、作战投送储备、陆军保障类战争储备库存以及为盟友准备的战争储备库存。在考虑陆军预置储备时,大多数人会考虑到预置单位成套装备,这些装备按任务进行成套配置,并分别存储于陆上和海上,以减少部署响应时间。全球范围内有五个陆军预置储备(APS)。鉴于以往的地区冲突,支持印太战区的大多数预置储备位于东北亚(韩国和日本)。
在对抗性环境中,第一或第二岛链内的预置储备将是必需的,以应对台海冲突。第一岛链是从东亚大陆海岸线开始的一系列主要群岛,通常称为第一岛链。它包括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北部和婆罗洲。第二岛链由日本的小笠原群岛和火山群岛、马里亚纳群岛、西卡罗琳群岛和西新几内亚组成。尽管预置储备很重要,但它也只是战略机动三要素之一。
战略机动三要素包括战略海运、战略空运和战略预置。过去发生的战略形势变化和具有改变游戏规则的武器系统的发展已经发生,并将继续发展。两者都影响了陆军如何利用预置储备来实现战略目标。海军上校杰克·E.金谈到了柏林墙倒塌,对空军预置决策和战略考虑的影响,这主要涉及对未来欧洲战时储备物资(WRM)位置的规划。
柏林墙倒塌后,空军规划者考虑将所有在欧洲预置的战时储备物资,从现有预置位置撤出。同样地,中国当前在印太地区的A2/AD武器威胁,需要重新平衡战略机动三要素,并使其远离东北亚。A2/AD武器威胁着战略空运和海运,因此需要改变预置储备的策略。陆军的新策略需要与更多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以便为印太地区配置预置储备。
五、结语
对对抗性后勤、陆军使命任务定位、陆军水面船艇角色以及陆军预置储备目的的彻底审查,将对理解美国应该如何投资于印太地区所需的后勤能力至关重要。二战期间,各军种在西南太平洋地区所经历的挑战,充分说明了在对抗性环境中进行后勤工作的难度。历史将帮助我们理解过去犯下的错误,并指导未来应采取的战略。由于印太地区的对抗性环境,美国需要增加前沿存在、增加陆军水面船艇,并采取现代化和分散的预置储备战略,以应对未来的台海冲突。(本文发表于《陆军保障》2024年冬季刊)
关于作者
加布里埃尔·普赖尔上校现担任俄克拉荷马州麦卡莱斯特陆军军械厂的负责人。他曾在堪萨斯州莱文沃思堡高级军事研究学院担任学者,并担任过布利斯堡第47装甲师第1旅支援营的指挥官。
(平台编辑:黄潇潇)